將許多開放性手術變成閉合性手術的小針刀(帶刃針)療法

什麼是小針刀(帶刃針)?

小針刀是朱漢章(1949-2006)於1976年(27歲時)在治療一位手掌外傷後,骨肉沾黏無法工作的老木匠,所發明的一類醫療器械。其外形與傳統針灸針(毫針)相似,但針體較粗*,針尖為扁平的刀刃,且針柄為扁型,方便施術者辨別刀刃方向。因為針身直徑小,所以無須麻醉,手術後也不需要縫合;又因為針尖帶刃,所以能進行切割、剝離、鬆解等外科小手術。小針刀的發明,將傳統的針灸(調整氣血/平衡陰陽)一下子躍進了現代的外科領域(閉合性手術)

*註:針灸用毫針直徑約0.25—0.35毫米(mm),而小針刀直徑為0.4-0.8毫米(mm)。

適應症

*因勞損、外傷或發炎所導致的軟組織沾黏、攣縮,與因沾黏攣縮所導致的活動受限、疼痛、痠痛緊繃等症狀。

*因為沾黏、攣縮所產生的各種疼痛發麻、運動受限與其他各種身體不適或機能性障礙。

*例如沾黏性肩關節炎(五十肩)、扳機指、腕隧道症候群(手前3指麻木)、頸源性頭痛頭暈、交感神經出口壓迫導致的心臟病、慢性肺病、肝膽胃腸疾病等。

臨床實例

症例一(沾黏性肩周炎)

柯伯伯,77歲,右肩無法上舉(上舉角度90-100度)、背伸往後只能碰到臀部,活動疼痛,病程已超過一年。雖中西醫復健、針灸做了很久,效果都不理想。

第一次來門診,檢查後發現是肩部喙突與肱橫韌帶的肌腱沾黏,用0.8*50毫米(mm)的刃針在局部剝了幾下,整個治療過程不到1分鐘,下次門診檢查時,肩關節自已上舉已可超過160度,背伸也可摸到對側的肩胛骨,肩部活動的疼痛僵硬感也大幅的減輕。

症例二(坐骨神經痛)

施婆婆,85歲,骨質疏鬆嚴重,彎腰駝背,右臀部以下、大小腿與足部均有刺痛感,稍一活動或走路則疼痛加劇。病程反覆已多年,針灸與復健效差,長期靠打針與吃止痛藥暫時緩解不適,但藥效過後又痛起。

曾經使用遠絡療法治療,雖可明顯舒緩疼痛與放鬆肌肉,但療效持續的時間只有1天左右,之後患處又會慢慢的痛起來。

針刀治療:針對臀部梨狀肌起止點與肌腹緊繃處以0.5*50毫米(mm)的刃針橫切2-3刀,鬆解梨狀肌對坐骨神經的壓迫,整個治療過程約3分鐘。術後立即感到起身活動輕鬆,可以自在無痛的走路。

arrow
arrow

    DrTC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6) 人氣()